我愛吃,所以住在美國讓我口腹之欲相當不滿足。我常常懷疑,美國人自己並不清楚它們文化中飲食這一塊的匱乏。對升斗小民而言,在吃東西這回事都無法得到滿足感,長久下來對整個人的心理狀態是不是也會造成影響?美國人可能會覺得他們已經吃得很好了,但是深夜裡想來點宵夜,能吃的也只有馬鈴薯片或是冷三明治之類的東西。我常常在半夜腹飢,有時晚上下課後到家將近十一點,多少時候我想要的只是一碗蚵仔麵線或是熱呼呼的麻辣鴨血,再不就是一碗加了很多辣椒的榨菜肉絲麵配上冷的海帶滷蛋,下樓打開冰箱或廚櫃就是一個心碎,只好將就的煮碗泡麵打發。

有個東西,其實在美國不是那麼難找,但要吃到對味的就真是很難,那東西就是餃子。

這玩意在我們家自古就被叫做「餃子」,上學以後才知道大家叫它「水餃」,不知有沒有什麼地域性典故。(本篇標題不用「餃子」是避免被誤認為是在介紹那部香港恐怖片。)

我對餃子非常挑剔,外頭水餃館或是冷凍水餃幾乎沒有合我口味的,這完全是從小生長環境的關係。在台灣,吃餃子在我們家是大事一樁,別人家過年吃的是大魚大肉,我們家的年夜飯一定是餃子,而且沒有別的配菜,餐桌上擺的就是一盤盤剛煮好還冒著白煙,發出陣陣麵香的餃子。除夕下午,家裡的女眷們在被麵粉覆蓋著的桌旁包餃子,一邊包著一邊嘻哈說笑,晚上大家圍著餐桌吃餃子,真是熱鬧開心。如果有人從國外回到台灣,當晚或是第二天桌上出現的一定是餃子,也不會有人期待別的,在歡樂的日子吃餃子,在我們家,是理所當然的。

不是這樣說的嗎?「好吃不過餃子,舒服不過躺著。」

我說我對餃子的口味刁,是有原因的。小時候,我只吃過奶奶自己包的餃子。要吃餃子,家裡人得早早跟奶奶商量預約。前一天晚上就要把材料準備好,第二天一早就要開始和麵,醒麵,再和,再醒,這樣桿出來的麵皮才不會死。對,我家的水餃皮都是自己桿出來的,基本上,家裡所有麵食,都是奶奶自己做出來的。唸高中以後,在餐館第一次見到表皮發亮的水餃皮,還會黏筷子,吃到嘴裡像在咬軟塑膠,才明白原來自家的餃子有多可口。有一回在超市買包子,麵皮吃起來像海綿般蓬鬆,居然還帶甜味,完全不同家裡的老麵包子皮,從此以後不再在超市買麵食。

外皮講究,內餡也要下工夫。其實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山珍,就只是豬肉,大白菜與一點薑,微量韭黃而已,好好揉,仔細出水,下鍋後,滾了三回,冷水也加三回,(超市賣的冷凍餃要滾四回。)餃子也不會破掉。這樣簡單的東西,我沒有在外面吃到合標準的。尤其不能忍受裡頭滿滿都是綠韭菜的水餃,吃完打嗝都是那菜味,偏偏坊間餐館特愛綠韭菜水餃,於是我很少在外頭吃水餃。民生東路三段以前公司附近,有一家小吃店賣的水餃很不錯,雖然還是發亮的餃子皮,但是裡頭的餡很夠水準。

吃餃子一定要沾醬,才能把餃子的味道完整帶出來。我家裡的標準沾醬是醬油,麻油與鎮江醋,蒜蓉與辣椒醬放在另外的小碗。一定要鎮江醋,其他的醋都不對味。記得唸國中時有一年也是過年全家吃餃子,不巧奶奶的鎮江醋用完了,家人將就著用一般白醋,吃了沒幾口實在覺得遺憾,畢竟奶奶包的水餃不是天天想吃就能吃得到。於是我自告奮勇去買鎮江醋,當天是除夕,晚餐時間,唯一有賣鎮江醋的那家雜貨店早就拉下鐵門了,我只好碰碰運氣的大敲鐵門,叫著「老闆!老闆!」真是運氣好,鐵門拉開了,老闆一家人也正在吃年夜飯,買到了鎮江醋的那一刻,想到家裡那一大桌正在等著的家人們,心裡真是有身為英雄的快感啊!

來到這個國家,有時為了充飢或省事,我也會去華人超市買冷凍水餃,最近發現美國超市裡賣的「玲玲水餃」其實不難吃。肯定是吃不到奶奶包的餃子,好在媽媽跟奶奶學到些功夫,也能自己揉麵桿皮,雖然吃起來跟奶奶餃子的味道還是有段差距,卻已經很棒了。我應該也來學習做奶奶餃子的方法,這是舒緩鄉愁的方法之一。

m_CIMG3280.JPG


奶奶與大姑包餃子

m_CIMG3282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ar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